【论语里仁篇原文及翻译】《论语》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,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。其中“里仁篇”是《论语》的第四篇,主要围绕“仁”的思想展开,强调仁德在个人修养和社会交往中的重要性。本篇内容深刻,语言简练,至今仍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具有指导意义。
一、
“里仁篇”共26章,内容多为孔子与其弟子关于仁德、君子之道、道德修养等方面的对话与论述。其中多次提到“仁”字,强调仁是君子的核心品质,同时也指出仁与义、礼、智等其他美德的关系。此外,还涉及对人的评价标准、学习态度、处世之道等内容。
二、原文及翻译对照表
原文 | 翻译 |
子曰:“里仁为美。择不处仁,焉得知?” | 孔子说:“居住在仁德的地方是美好的。选择不与仁德为邻,怎么能算是明智的呢?” |
子曰:“不仁者,不可以久处约,不可以长处乐。” | 孔子说:“没有仁德的人,不能长久地处于贫困中,也不能长久地享受安乐。” |
子曰:“唯仁者能好人,能恶人。” | 孔子说:“只有仁德的人才能真正地喜欢人,也才能真正地讨厌人。” |
子曰:“苟志于仁矣,无恶也。” | 孔子说:“如果一个人立志于仁德,就不会有邪恶的行为。” |
子曰:“富与贵,是人之所欲也;不以其道得之,不处也。” | 孔子说:“富贵是人们所向往的,但如果不是通过正当的方式得到的,就不应该去享有。” |
子曰:“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,造次必于是,颠沛必于是。” | 孔子说:“君子即使在一顿饭的短时间内也不会违背仁德,在匆忙或困顿的时候也一定如此。” |
子曰:“仁者安仁,知者利仁。” | 孔子说:“仁德的人安于仁德,聪明的人则以仁德为有利。” |
子曰:“君子怀德,小人怀土;君子怀刑,小人怀惠。” | 孔子说:“君子心中想着的是道德,小人心里想着的是土地;君子关心的是法度,小人关心的是恩惠。” |
子曰:“吾未见好仁者,恶不仁者。好仁者,无以尚之;恶不仁者,其为仁矣,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。” | 孔子说:“我没有见过真正喜爱仁德的人,也没有见过真正憎恶不仁的人。喜欢仁德的人,没有人比他更胜一筹;憎恶不仁的人,他的仁德就在于不让不仁之人影响自己。” |
子曰:“人之过也,各于其党。观过,斯知仁矣。” | 孔子说:“人们的过错,各有其类别。观察一个人的过错,就可以知道他是否具备仁德。” |
(因篇幅限制,此处仅列出部分章节,完整内容可参考《论语》原著)
三、总结
“里仁篇”强调了“仁”作为儒家思想核心的重要性,认为仁不仅是个人修养的基础,也是社会和谐的前提。孔子通过对“仁”的深入阐述,引导人们追求道德完善,注重内在修养,而非外在名利。同时,他也指出,真正的仁者能够坚持仁德,不受环境变化的影响,并且能够正确地看待他人与自我。
这一篇章不仅具有深厚的思想价值,也为现代人提供了重要的道德指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