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耿耿于怀是什么意思】“耿耿于怀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于描述人对某件事情一直难以释怀、心中有疙瘩的状态。这个成语多用于表达对过去发生的事情感到不满、遗憾或不安,无法放下。
一、
“耿耿于怀”原意是“心里有事,不能忘记”,后来引申为对某些事情始终无法释怀,常常挂在心上,情绪上难以平复。它常用于形容人对过去的误会、伤害、失败、遗憾等事件的持续性心理影响。
这个成语带有一定的情感色彩,通常用于负面情绪的描述,但也可以用于中性或略带积极的语境中,比如对某件事的重视和坚持。
二、表格展示
词语 | 耿耿于怀 |
拼音 | gěng gěng yú huái |
含义 | 对某件事一直记在心里,难以释怀 |
出处 | 出自《诗经·小雅·小弁》:“心之忧矣,于我归处。……耿耿不寐,如有隐忧。” |
用法 | 常作谓语、定语使用,多用于描述人的情绪状态 |
近义词 | 心有不甘、念念不忘、难以忘怀 |
反义词 | 置之不理、释怀、释然 |
例句 | 他对那次失败一直耿耿于怀,总觉得自己没尽力。 |
情感色彩 | 多为负面情绪,也可中性 |
使用场景 | 个人情感表达、文学作品、日常对话 |
三、使用建议
在实际使用中,“耿耿于怀”不宜频繁使用,以免显得语气过于沉重。可以根据具体语境选择更合适的表达方式,如“一直记着”、“放不下”等,以增强语言的自然性和可读性。
同时,在写作或口语中,适当结合上下文解释“耿耿于怀”的含义,有助于读者或听者更好地理解其情感内涵。
通过以上内容,可以清晰地了解“耿耿于怀”的含义、用法及相关表达,帮助你在不同场合灵活运用这一成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