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孙殿英简介资料】孙殿英是民国时期一位颇具争议的军阀人物,早年出身草莽,后来逐渐在乱世中崛起,成为一方势力。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,也因盗墓行为而备受非议。以下是对孙殿英的简要介绍与关键信息整理。
一、
孙殿英(1897—1947),原名孙魁元,字殿英,河南永城人。他早年投身绿林,后加入冯玉祥部队,逐渐成长为地方军阀。1920年代末至1930年代初,他控制了河北、河南部分地区,曾参与多次军阀混战。1935年,他因盗掘清东陵而引发全国舆论哗然,成为历史上的“盗墓大盗”。抗日战争期间,他曾短暂投靠日本,但最终被国民政府收编。1947年,他在解放区被处决,结束了其充满争议的一生。
二、孙殿英主要经历一览表
时间 | 事件 | 备注 |
1897年 | 出生于河南省永城县 | 穷苦农民家庭 |
1917年 | 加入冯玉祥部队 | 开始军事生涯 |
1924年 | 参与北京政变 | 助冯玉祥推翻曹锟 |
1926年 | 部队扩编为“振武军” | 成为地方军阀 |
1927年 | 被蒋介石收编为“暂编第十一军” | 任军长 |
1930年 | 参与中原大战 | 战败后退守河北 |
1935年 | 盗掘清东陵 | 引发全国谴责 |
1937年 | 抗战爆发后投靠日军 | 建立伪政权 |
1945年 | 日本投降后被国民政府收编 | 任新编第五路军总司令 |
1947年 | 在解放区被处决 | 结束其动荡一生 |
三、评价与影响
孙殿英的一生反映了民国时期军阀割据与社会动荡的现实。他虽有军事才能,但也因贪婪与道德缺失而臭名昭著。特别是盗墓事件,使其成为公众唾弃的对象。他的经历也反映出当时政治环境的混乱与个人命运的起伏。
尽管如此,孙殿英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那个时代的一个缩影,代表了旧中国军阀制度下的复杂人性与历史矛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