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鸡鸣狗盗的故事说的是什么】“鸡鸣狗盗”是一个源自《史记》的成语,原意是指鸡在黎明时分啼叫,狗在夜间吠叫,后来被引申为低微、卑下的技能或行为。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那些不值得称道的小伎俩或小聪明,带有贬义色彩。
不过,“鸡鸣狗盗”背后其实有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,讲述的是战国时期齐国孟尝君门客中两位不起眼人物的机智与忠诚,他们通过自己的小技能帮助孟尝君脱险,从而体现出“英雄不问出处”的道理。
一、故事总结
“鸡鸣狗盗”的典故出自《史记·孟尝君列传》。故事讲的是战国时期的齐国贵族孟尝君,因名声显赫,吸引了众多门客前来投奔。其中有一位名叫冯谖的门客,他表面上看起来并不出众,甚至有些懒散,但其实是个有远见的人。
有一次,孟尝君被秦王软禁,处境危急。他的门客们纷纷想办法救他,其中有两个不起眼的门客,一个会学鸡叫,另一个会装狗偷东西。他们分别利用自己的技能,在夜里模仿鸡叫骗开城门,又装扮成狗潜入秦宫偷出重要信物,最终帮助孟尝君成功逃脱。
这个故事虽然表面看是“鸡鸣狗盗”,但实际体现了这些看似无用之人也有其价值,也说明了“人不可貌相”的道理。
二、表格展示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含义 | 原指鸡叫和狗吠,后引申为低微的技能或小聪明,多含贬义 |
出处 | 《史记·孟尝君列传》 |
故事背景 | 战国时期,孟尝君被秦王软禁,门客设法营救 |
主要人物 | 孟尝君、冯谖、会学鸡叫的门客、会装狗偷东西的门客 |
故事内容 | 门客利用鸡鸣和狗盗之术,帮助孟尝君脱险 |
启示 | 人不可貌相,小人物也可能有大作用;真正的智慧不一定来自高才 |
现代用法 | 多用于批评某些人只靠小聪明,缺乏真才实学 |
三、结语
“鸡鸣狗盗”虽是贬义词,但它的背后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。它提醒我们,不要轻视那些看似不起眼的人或事,有时候正是这些“小技”在关键时刻发挥了大作用。同时,也警示人们,真正的智慧和能力,不应只看外表或表面功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