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文:
青天有月来几时?我今停杯一问之。
人攀明月不可得,月行却与人相随。
皎如飞镜临丹阙,绿烟灭尽清辉发。
但见宵从海上来,宁知晓向云间没?
白兔捣药秋复春,嫦娥孤栖与谁邻?
今人不见古时月,今月曾经照古人。
古人今人若流水,共看明月皆如此。
唯愿当歌对酒时,月光长照金樽里。
鉴赏:
李白的这首《把酒问月》,是其代表作之一,也是唐诗中咏月的经典之作。诗中以“问月”为题,通过一系列富有哲理性的设问和描绘,表达了诗人对宇宙、人生以及时间流逝的深刻思考。
首句“青天有月来几时?”便以一种质朴而深沉的疑问开篇,将读者引入一个关于时间与空间的宏大命题之中。“我今停杯一问之”,则通过动作描写,表现出诗人对这一问题的专注与执着。这种将自身融入自然的方式,不仅拉近了人与月的距离,也使整首诗充满了人情味。
接下来,“人攀明月不可得,月行却与人相随。”这两句通过对月亮与人类关系的描述,进一步深化了主题。一方面,月亮高悬于天际,人类无法触及;另一方面,它又似乎始终陪伴着人们,与之同行。这种矛盾而统一的关系,正是诗人内心复杂情感的真实写照。
“皎如飞镜临丹阙,绿烟灭尽清辉发。”这里运用比喻手法,将月亮比作镜子,形象地展现出其明亮纯净的特点。同时,“绿烟灭尽”一句,则巧妙地暗示了时间的推移和变化的过程,为后文的感慨埋下伏笔。
“但见宵从海上来,宁知晓向云间没?”这两句继续探讨月亮的行踪,给人以神秘莫测之感。而“白兔捣药秋复春,嫦娥孤栖与谁邻?”则借助神话传说,赋予月亮更多的文化内涵,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于孤独和永恒的思索。
最后,“今人不见古时月,今月曾经照古人。古人今人若流水,共看明月皆如此。”这几句堪称全诗的高潮部分。通过对比古今,诗人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:尽管时代更迭,人事变迁,但月亮依旧亘古不变。这种对时间流逝的感悟,既包含了对历史的缅怀,也流露出对未来的憧憬。
结尾“唯愿当歌对酒时,月光长照金樽里。”则是诗人情感的升华。他希望在饮酒欢歌之际,能有月亮的光辉永远相伴,这不仅是对美好时光的珍惜,更是对生命意义的追求。
综上所述,《把酒问月》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思想内涵,成为李白诗歌中的瑰宝。它不仅展现了诗人卓越的艺术才华,更体现了他对生命、时间和宇宙的深刻理解。读此诗,我们不仅能感受到语言之美,还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,从而引发共鸣与思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