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七律登庐山诗词原文】一、
《七律·登庐山》是毛泽东于1959年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,全诗以登庐山为题材,借景抒情,表达了诗人对革命历程的回顾与对未来发展的坚定信念。诗中既有自然风光的描写,也有历史沉思和政治抱负的体现,语言凝练,意境深远。
该诗共八句,每句七个字,严格遵循七律的格律要求,平仄协调,对仗工整。诗中“云涌庐山千嶂起,风驰赤县万帆开”等句,既展现了庐山的壮丽景色,也暗含了时代变迁与革命浪潮的气势。
以下是对《七律·登庐山》的原文、注释及赏析的整理,以表格形式呈现。
二、表格展示
项目 | 内容 |
诗名 | 七律·登庐山 |
作者 | 毛泽东 |
创作时间 | 1959年 |
体裁 | 七言律诗(七律) |
原文 | 一山飞峙大江边,跃上葱茏四百旋。 冷眼向洋看世界,热风吹雨洒江天。 花落知春残,空山新雨后。 闲来垂钓碧溪上,忽见乘舟梦日边。 |
注释 | - 飞峙:高耸而立 - 葱茏:形容山色苍翠 - 冷眼:冷静观察 - 热风:比喻革命热情 - 花落:象征春天逝去 - 空山:指庐山的幽静之处 - 垂钓:隐喻闲适生活 - 梦日边:象征理想追求 |
赏析 | 本诗通过登庐山的所见所感,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心。诗中既有自然景观的描绘,也有哲理思考,语言凝练,意境开阔。 |
格律特点 | - 平仄相间,符合七律要求 - 对仗工整,如“冷眼”对“热风”,“向洋”对“洒江天” - 首联点题,中间两联对仗,尾联收束全篇 |
历史背景 | 1959年,毛泽东在庐山召开会议,写下此诗,反映了当时的政治氛围与个人心境 |
三、结语
《七律·登庐山》不仅是毛泽东诗歌创作中的重要作品,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。它将自然与人文、现实与理想融为一体,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深邃的思想内涵。通过阅读和研究这首诗,可以更好地理解毛泽东的创作思想和时代精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