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苏轼赤壁赋原文】《赤壁赋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于元丰五年(1082年)所作的一篇散文,全文分为前后两篇,统称《赤壁赋》。这篇文章以作者在黄州(今湖北黄冈)赤壁江边的游历为背景,借景抒情,表达了对人生、宇宙、历史的深刻思考与哲理感悟。
一、文章
《赤壁赋》以“清风徐来,水波不兴”开篇,描绘了秋夜江上的宁静景色,引出作者泛舟江中的情景。随后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,展开对人生短暂、自然永恒的探讨。文中既有对现实的感慨,也有对理想境界的追求,体现了苏轼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。
- 前赋:主要描写江上夜景,借景抒怀,表达对人生无常的感叹。
- 后赋:则进一步深化主题,强调人应顺应自然、超然物外,达到心灵的自由。
二、文章结构对比表
| 项目 | 前赋 | 后赋 |
| 内容主旨 | 感叹人生短暂,抒发对自然的热爱 | 强调顺应自然,超然物外 |
| 情感基调 | 悲凉中带有希望 | 宁静中透出豁达 |
| 写作手法 | 借景抒情,主客问答 | 借事说理,哲理思辨 |
| 语言风格 | 飘逸洒脱,意境深远 | 简洁明快,寓意深刻 |
| 主题思想 | 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| 对人生境界的追求 |
三、艺术特色
1. 情景交融:苏轼将自然景色与内心情感紧密结合,使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,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波动。
2. 主客问答:通过主客之间的对话,展现不同的人生观和哲学思考,增强了文章的层次感和思辨性。
3. 语言优美:用词典雅,句式多变,富有节奏感,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。
4. 哲理深刻:不仅写景,更重在表达对人生、宇宙的思考,体现了苏轼深厚的哲学素养。
四、影响与评价
《赤壁赋》是中国古代散文中的经典之作,被誉为“千古绝唱”。它不仅展现了苏轼卓越的文学才华,也反映了他面对困境时的乐观与豁达。后世文人对其推崇备至,许多学者从文学、哲学、美学等多个角度对其进行深入研究。
五、结语
《赤壁赋》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思想内涵,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篇章。无论是对自然的赞美,还是对人生的思考,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与深思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