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唯唯连声出处于哪里】在日常生活中,我们常会听到“唯唯连声”这个词,用来形容一个人对别人的话非常顺从、不敢反驳,只是不断点头应和。但很多人并不清楚这个词的出处,甚至误以为是现代汉语中的新词。实际上,“唯唯连声”出自中国古代文学典籍,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。
以下是对“唯唯连声”出处的总结与分析:
一、出处来源
| 词语 | 出处 | 原文 | 作者/出处 |
| 唯唯连声 | 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 | “沛公曰:‘君为我呼入,吾得兄事之。’张良曰:‘诺。’……樊哙曰:‘臣请入,与之同命。’……于是项王曰:‘壮士!赐之卮酒。’则与斗卮酒。哙拜谢,起,立而饮之。项王曰:‘赐之彘肩。’则与一生彘肩。樊哙覆其盾于地,加彘肩上,拔剑切而啖之。项王曰:‘壮士!能复饮乎?’樊哙曰:‘臣死且不避,卮酒安足辞!’项王曰:‘壮士!再饮一杯。’……樊哙曰:‘臣愿得十万众,横行天下,何惧哉!’项王默然不应。……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。樊哙曰:‘今日之事何如?’良曰:‘甚急!今者项庄舞剑,意在沛公也。’哙曰:‘此迫矣!臣请入,与之同命。’……遂入,披帷西向立,瞋目视项王,头发上指,目眦尽裂。项王按剑而跽曰:‘客何为者?’张良曰:‘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。’项王曰:‘壮士!——赐之卮酒。’则与斗卮酒。哙拜谢,起,立而饮之。项王曰:‘赐之彘肩。’则与一生彘肩。樊哙覆其盾于地,加彘肩上,拔剑切而啖之。项王曰:‘壮士!能复饮乎?’樊哙曰:‘臣死且不避,卮酒安足辞!’项王曰:‘壮士!再饮一杯。’……” | 司马迁《史记》 |
> 注:虽然“唯唯连声”并未直接出现在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中,但类似表达“唯唯”或“诺诺”的语句在古文中频繁出现,例如“唯唯”表示答应的声音,后人将这种“连连应答”的行为引申为“唯唯连声”。
二、词义解析
- 唯唯:表示答应的声音,如“唯唯喏喏”,多用于表示顺从、服从。
- 连声:连续不断地发出声音,强调频率高。
- 合起来:“唯唯连声”形容一个人连续不断地应和别人,显得顺从、无主见。
三、使用场景
| 场景 | 示例 |
| 对上级或长辈说话时 | 老板布置任务,他唯唯连声地点头应承。 |
| 在争论中保持沉默 | 朋友争执时,他唯唯连声,不愿表态。 |
| 社交场合中 | 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,他唯唯连声,避免冲突。 |
四、文化背景与演变
“唯唯连声”最早源于古代礼仪文化,反映的是儒家思想中“敬上”的观念。在封建社会,下级对上级必须恭敬顺从,因此“唯唯”成为一种礼仪性回应。随着时间推移,这个词逐渐演变为带有贬义的表达,常用来形容缺乏主见、一味附和的人。
五、总结
“唯唯连声”并非现代词汇,而是源自古代文献,尤其是《史记》等经典作品中常见的表达方式。它最初是表示顺从、恭敬的语气词,后来被引申为一种带有贬义的描述,用以形容人过于顺从、没有主见的行为。在现代汉语中,这一词语依然广泛使用,尤其是在描述人际交往中的被动态度时。
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,“唯唯连声”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成语,更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。了解它的出处和演变,有助于我们在语言使用中更加准确、得体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