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以卵击石出处于哪里】“以卵击石”是一个常见的成语,常用来比喻用弱小的力量去对抗强大的力量,结果注定失败。那么,“以卵击石”这个成语究竟出自哪里呢?本文将对此进行总结,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其出处与含义。
一、
“以卵击石”最早见于《荀子·劝学》篇,原文为:“以卵击石,不可得也。”意思是用鸡蛋去撞击石头,显然是不可能成功的。该成语后来被广泛引用,用于形容不自量力、盲目行动的行为。
在古代文献中,“以卵击石”不仅出现在《荀子》中,还被后世文人多次引用和扩展,成为表达力量悬殊、行为不当的典型例子。随着历史的发展,这一成语逐渐演变为一种文化符号,常用于文学、教育、政治等多个领域。
二、表格展示
| 项目 | 内容 |
| 成语名称 | 以卵击石 |
| 出处 | 《荀子·劝学》 |
| 原文 | “以卵击石,不可得也。” |
| 含义 | 比喻用弱小的力量去对抗强大的力量,注定失败 |
| 用法 | 多用于批评不自量力、盲目行动的行为 |
| 延伸意义 | 强调认清自身实力,避免无谓的牺牲 |
| 文化影响 | 被广泛用于文学、教育、政治等领域,具有警示作用 |
三、结语
“以卵击石”虽然字面简单,但背后蕴含着深刻的道理。它提醒人们在面对强敌或困难时,应理性判断形势,避免因盲目自信而陷入失败。无论是个人成长还是社会交往,学会“量力而行”都是重要的智慧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