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西南联大的校歌】一、
西南联大,全称“国立西南联合大学”,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所特殊的大学,由北京大学、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在抗日战争期间联合组建。其校歌不仅是学校精神的象征,也承载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与学术理想。
西南联大的校歌创作于1938年,歌词由冯友兰先生撰写,张清常谱曲。校歌语言简练、气势恢宏,表达了师生们面对战乱仍坚持求学、报效国家的决心。它不仅是学校的标志,也是中国高等教育精神的重要体现。
本文将对西南联大的校歌进行简要介绍,并通过表格形式整理其背景、歌词内容及意义。
二、表格展示
| 项目 | 内容 | 
| 标题 | 西南联大的校歌 | 
| 创作时间 | 1938年 | 
| 创作背景 | 抗日战争时期,北京大学、清华大学、南开大学联合组建西南联合大学。 | 
| 歌词作者 | 冯友兰(文) | 
| 作曲者 | 张清常 | 
| 歌词内容 | “万里长征,辞却了五朝宫阙,暂驻足,衡山湘水,又成别离。 绝徼移栽桢干质,九州遍洒黎元血。 尽笳吹,弦诵在山阿,情同此理。 愿乘风破万里浪,直挂云帆济沧海。” (注:部分歌词为节选) | 
| 校歌特点 | 简洁有力,富有诗意,体现爱国精神与教育理想。 | 
| 历史意义 | 成为西南联大师生的精神象征,激励无数学子投身救国与学术研究。 | 
| 影响 | 校歌至今仍被西南联大后继院校(如云南大学、北京大学等)传唱,具有深远的文化价值。 | 
三、结语
西南联大的校歌不仅是一首歌曲,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。它见证了那个动荡年代中知识分子的坚韧与担当,也体现了中国教育界在逆境中的坚守与希望。如今,虽然西南联大已不复存在,但它的精神依然在延续,而那首校歌,依然是激励人心的力量源泉。
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