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比肩接踵的故事和含义简短】“比肩接踵”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,用来形容人多得拥挤不堪的场景。这个成语不仅在古代文学中频繁出现,在现代生活中也常被用来描述人流密集的场合。
一、成语故事
“比肩接踵”最早出自《史记·货殖列传》:“富者,人之情性所欲也,而圣人不能禁也。故善者因之,使民不倦,而利可久也。……于是天下之人,比肩接踵,趋利如水。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,人们为了利益而聚集在一起,人数众多,肩膀挨着肩膀,脚跟碰着脚跟,形容人群密集。
后来,“比肩接踵”逐渐演变为一个独立的成语,用来形容人多、热闹的场面,比如集市、庙会、车站等地方。
二、成语含义
| 项目 | 内容 |
| 成语 | 比肩接踵 |
| 拼音 | bǐ jiān jiē zhǒng |
| 出处 | 《史记·货殖列传》 |
| 含义 | 形容人多拥挤,肩并肩、脚碰脚的场景 |
| 用法 | 多用于描写人群密集的场面 |
| 近义词 | 人山人海、摩肩接踵、川流不息 |
| 反义词 | 空无一人、寥寥无几、人迹罕至 |
三、使用场景举例
- 节日庆典:春节期间,庙会人潮涌动,真是比肩接踵。
- 交通枢纽:火车站每天都是人来人往,比肩接踵。
- 商业活动:商场开业当天,顾客比肩接踵,热闹非凡。
四、总结
“比肩接踵”不仅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,更是一种对现实生活的精准描绘。它让我们在阅读或写作中能够更直观地表达出“人多”的概念。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,这个成语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文化价值。
通过了解它的出处、含义和使用方式,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这一成语的用法,提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丰富性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