飞鸟尽良弓藏
导读 【飞鸟尽良弓藏】“飞鸟尽,良弓藏”出自《史记·越王勾践世家》,原意是说当猎物被猎尽之后,弓箭也就失去了作用,被收藏起来。这句话常用来比喻在完成目标后,功臣或工具被抛弃、不再被重用,甚至遭到打压。
【飞鸟尽良弓藏】“飞鸟尽,良弓藏”出自《史记·越王勾践世家》,原意是说当猎物被猎尽之后,弓箭也就失去了作用,被收藏起来。这句话常用来比喻在完成目标后,功臣或工具被抛弃、不再被重用,甚至遭到打压。
在中国古代政治中,“飞鸟尽,良弓藏”不仅是历史的写照,也反映了权力斗争中的现实逻辑。许多开国功臣在国家稳定后,往往遭遇猜忌和清算,这成为一种常见的政治现象。
一、历史背景与含义总结
| 项目 | 内容 |
| 出处 | 《史记·越王勾践世家》 |
| 原意 | 猎物被猎尽后,弓箭被收藏 |
| 引申义 | 功成之后,功臣被抛弃或打压 |
| 使用场景 | 描述政治权谋、功臣命运、权力更替等 |
| 文化意义 | 反映中国传统文化中对“兔死狗烹”的警觉 |
二、典型案例分析
| 人物 | 国家/朝代 | 事迹 | 结局 | 是否符合“飞鸟尽,良弓藏” |
| 范蠡 | 春秋时期 | 辅助越王勾践复国灭吴 | 退隐江湖,泛舟五湖 | 是 |
| 韩信 | 汉朝 | 助刘邦建立汉朝 | 被吕后设计杀害 | 是 |
| 岳飞 | 宋朝 | 抗金名将 | 被宋高宗和秦桧以“莫须有”罪名处死 | 是 |
| 李善长 | 明朝 | 明朝开国功臣 | 被朱元璋诛杀 | 是 |
| 曹操 | 东汉末年 | 乱世枭雄 | 虽未被“藏”,但晚年仍遭猜忌 | 否(曹操主动掌握权力) |
三、文化影响与现实意义
“飞鸟尽,良弓藏”不仅是一个历史现象,更是一种心理和社会机制的反映。它提醒人们,在成功之后,需警惕权力结构的变化,避免因功高震主而陷入困境。
在现代社会中,这种现象依然存在。无论是企业高管、创业者,还是政治人物,一旦失去价值,就可能被边缘化。因此,如何在取得成就后保持清醒,维护自身地位,是值得深思的问题。
四、结语
“飞鸟尽,良弓藏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极具警示意义的典故。它揭示了权力游戏的残酷本质,也提醒人们:成功之后,更要懂得进退之道,方能长久立于不败之地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