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五斗米而折腰全文】“五斗米而折腰”是一句出自东晋时期著名诗人陶渊明的典故,原意是说为了五斗米(即微薄的俸禄)而向人低头折腰,比喻为了生计或利益而委屈自己、丧失尊严。这一典故常用来讽刺那些为了一点小利而放弃原则、屈从于权势的人。
一、原文出处与背景
“五斗米而折腰”最早见于《晋书·陶潜传》:“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,拳拳事乡里小人邪!”意思是陶渊明不愿为了五斗米的俸禄而向乡里的小人低头。这句话表达了他对名利的淡泊和对人格尊严的重视。
陶渊明是东晋著名的文学家、田园诗人,因不满官场腐败,最终辞官归隐,过上了自耕自食的田园生活,成为中国历史上“隐逸文化”的代表人物之一。
二、典故解析
| 项目 | 内容 |
| 出处 | 《晋书·陶潜传》 |
| 原文 | 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,拳拳事乡里小人邪! |
| 释义 | 不愿为了微薄的俸禄而向人低头,保持尊严 |
| 背景 | 陶渊明拒绝接受县令职位,选择归隐山林 |
| 寓意 | 反映了对名利的淡泊、对人格尊严的坚持 |
三、延伸意义
“五斗米而折腰”不仅仅是一个历史故事,更是一种人生价值观的体现。在现代社会中,这句话常被用来表达对物质利益的反思,提醒人们不要为了眼前的小利而失去自我、违背内心的原则。
它也常被引用在职场、生活中,作为对“屈身求荣”行为的批判。例如,有人为了升职加薪而阿谀奉承、趋炎附势,这种行为就常被形容为“为五斗米折腰”。
四、总结
“五斗米而折腰”不仅是陶渊明个人精神的写照,也是中国文化中一种重要的价值取向——追求精神自由与人格独立,不为外物所役。这句话至今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,提醒我们在面对诱惑与压力时,要坚守本心,不轻易妥协。
原创声明:本文内容基于历史典故与文化背景撰写,结合现代视角进行解读,力求通俗易懂、内容真实,避免AI生成痕迹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