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温良恭俭让是什么意思】“温良恭俭让”是儒家思想中对君子品德的高度概括,出自《论语·学而》:“子曰:‘温良恭俭让以得之。’”这句话强调了一个人在待人接物、修身养性方面应具备的五种美德。这些品质不仅是古代士人追求的理想人格,也对现代人的道德修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。
一、总结说明
“温良恭俭让”由五个字组成,分别代表不同的道德品质:
- 温:温和、不急躁,待人处事有耐心。
- 良:善良、仁慈,心地纯正。
- 恭:恭敬、谦逊,对人尊重。
- 俭:节俭、自律,不奢侈浪费。
- 让:谦让、礼让,不争不抢。
这五个字合起来,表达了一个人在言行举止上应具备的温和、善良、恭敬、节俭和谦让的品格,体现了儒家提倡的“仁”的精神。
二、表格展示
| 字 | 含义 | 解释 | 儒家思想中的体现 |
| 温 | 温和 | 不急躁、不暴戾,待人亲和 | 在与人交往中保持平和态度 |
| 良 | 善良 | 心地纯洁,富有同情心 | 强调仁爱之心,爱人如己 |
| 恭 | 恭敬 | 对他人尊重,态度端正 | 在礼仪中体现对他人的敬意 |
| 俭 | 节俭 | 生活简朴,不奢侈浪费 | 体现自我约束和自律精神 |
| 让 | 谦让 | 不争强好胜,懂得退让 | 弘扬和谐、和睦的价值观 |
三、现实意义
在现代社会,“温良恭俭让”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。它不仅是一种个人修养的体现,更是一种社会文明的象征。在人际交往中,保持温和、善良的态度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;在生活作风上,节俭自律能够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;而在社会行为中,谦让精神则有助于构建和谐的社会氛围。
因此,理解并践行“温良恭俭让”,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,更是对现代人道德素质的提升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