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殒身不恤出处于哪里】“殒身不恤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来形容为了正义或理想,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,毫无顾忌。这个成语在现代语境中多用于赞美那些英勇无畏、视死如归的人。那么,“殒身不恤”究竟出自何处?下面将从出处、释义、用法等方面进行总结,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呈现。
一、成语出处
“殒身不恤”最早见于《论语·卫灵公》,但更准确的出处是《史记·刺客列传》中的描述。不过,真正将其作为成语广泛使用的,是鲁迅先生在其文章《记念刘和珍君》中引用的句子:
> “真的猛士,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,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。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?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,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,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。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,又使人感到一种无聊的安慰,于是乎……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。沉默呵,沉默呵!不在沉默中爆发,就在沉默中灭亡。——但我说,你们还太懦弱,不能‘殒身不恤’。”
虽然鲁迅并没有直接使用“殒身不恤”这一词,但他所表达的精神与该成语高度契合。后来,这一成语被广泛引用,成为表达英勇献身精神的经典表达。
二、成语释义
| 词语 | 含义 |
| 殒身 | 牺牲生命 |
| 不恤 | 不顾惜、不怜惜 |
| 殒身不恤 | 指为了正义或理想,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,毫无顾忌 |
三、成语用法
“殒身不恤”多用于形容英雄人物或革命志士的高尚精神,常见于文学作品、演讲稿、历史评论等场合。例如:
- 他一生致力于国家独立,最终殒身不恤。
- 这些战士在战场上殒身不恤,才换来了今天的和平。
四、相关成语对比
| 成语 | 含义 | 与“殒身不恤”的关系 |
| 视死如归 | 把死亡看作回家一样,形容不怕牺牲 | 高度相似,都强调勇敢赴死 |
| 舍生取义 | 为了道义而牺牲生命 | 含义相近,出自《孟子》 |
| 前仆后继 | 前面的人倒下了,后面的人继续跟上 | 强调持续斗争,而非个人牺牲 |
五、总结
“殒身不恤”虽非古代经典文献中明确出现的成语,但其精神内核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忠义、牺牲的推崇。现代语境中,它常被用来赞美那些为了正义、理想或人民利益而英勇献身的人。无论是历史上的英雄,还是现实中的楷模,他们身上都体现了“殒身不恤”的精神。
表格总结
| 项目 | 内容 |
| 成语 | 殒身不恤 |
| 出处 | 《史记·刺客列传》(思想来源);鲁迅《记念刘和珍君》(现代引申) |
| 释义 | 牺牲生命而不顾惜 |
| 用法 | 形容英勇无畏、甘愿献身的精神 |
| 相关成语 | 视死如归、舍生取义、前仆后继 |
| 精神内涵 | 忠义、牺牲、奉献 |
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,“殒身不恤”不仅是一个成语,更是一种精神象征。它提醒我们,在面对困难与挑战时,应有勇气坚持信念,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