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兔死狗烹是什么意思】“兔死狗烹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出自《史记·越王勾践世家》。原意是指兔子死了,猎狗就被煮来吃了。比喻事情成功之后,功臣被抛弃或杀害。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那些在事业成功后,对曾经帮助自己达成目标的人进行清算或打压的现象。
一、成语解析
| 项目 | 内容 |
| 成语 | 兔死狗烹 |
| 拼音 | tù sǐ gǒu pēng |
| 出处 | 《史记·越王勾践世家》 |
| 原意 | 兔子死了,猎狗就被煮了 |
| 引申义 | 事成之后,功臣被杀或抛弃 |
| 使用场景 | 多用于描述权力斗争、背叛、忘恩负义等情境 |
二、历史背景与典故
“兔死狗烹”最早来源于春秋时期的故事。据《史记》记载,越王勾践在灭吴之后,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,将曾经帮助他复国的功臣范蠡和文种等人逐渐清除。其中,文种因劝谏勾践不要杀掉越国的功臣而被怀疑有异心,最终被赐死。范蠡则选择隐退,避免了悲剧。
这一事件成为后人总结出“兔死狗烹”这一成语的重要依据,也反映了古代政治中常见的“功高震主”现象。
三、现实意义与应用
1. 职场中的“兔死狗烹”
在企业或组织中,一些员工在完成重要任务后,可能因为“威胁”到上级地位而遭到排挤或解雇。
2. 政治领域的“兔死狗烹”
在权力更迭中,曾经的盟友可能在新政权建立后被清洗,如历史上多次出现的“清君侧”或“夺权后清洗功臣”的现象。
3. 人际关系中的警示
这个成语也提醒人们,在合作过程中要保持警惕,防止被利用后遭背叛。
四、相关成语对比
| 成语 | 含义 | 与“兔死狗烹”的关系 |
| 鸡鸣狗盗 | 比喻小伎俩 | 无直接关联 |
| 狗仗人势 | 依仗权势欺压他人 | 无直接关联 |
| 背信弃义 | 不守信用,背叛朋友 | 与“兔死狗烹”有相似之处,但强调的是道德层面的背叛 |
| 功高震主 | 功劳太大,引起主上的猜忌 | 与“兔死狗烹”密切相关,是其常见原因 |
五、结语
“兔死狗烹”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总结,更是对人性、权力和利益关系的深刻揭示。它提醒我们,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,不仅要关注结果,更要警惕背后的潜在风险。无论是在职场、政界还是日常生活中,理解并运用这一成语,有助于我们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做出更明智的选择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