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舍生取义出自哪里】“舍生取义”是一个常被引用的成语,表达了为了正义或崇高的理想而放弃生命的精神。它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,也影响了后世的文化与道德观念。
一、
“舍生取义”最早出自《孟子·告子上》。原文是:“生,亦我所欲也;义,亦我所欲也。二者不可得兼,舍生而取义者也。”这句话的意思是:生命是我想要的,道义也是我想要的。如果两者不能同时得到,那么宁愿牺牲生命也要选择道义。
这一观点强调了“义”的重要性高于“生”,体现了孟子对道德原则的坚持和对人格尊严的重视。在后来的历史中,“舍生取义”成为许多仁人志士追求的理想,如文天祥、岳飞等都以实际行动诠释了这一精神。
二、表格形式展示答案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舍生取义 |
出处 | 《孟子·告子上》 |
原文 | “生,亦我所欲也;义,亦我所欲也。二者不可得兼,舍生而取义者也。” |
出处作者 | 孟子(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家) |
含义 | 在生命与道义之间,选择道义,即使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。 |
思想背景 | 儒家思想中的“义”高于“生”,强调道德原则的重要性。 |
历史影响 | 成为后世仁人志士的精神信仰,如文天祥、岳飞等。 |
现代意义 | 强调个人价值观与社会责任的结合,鼓励人们坚守正义。 |
三、结语
“舍生取义”不仅是古代经典中的智慧,更是中华文化中一种高尚的精神追求。它提醒我们,在面对人生抉择时,应以道义为重,勇于担当,做一个有良知、有责任感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