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陈太丘与友期翻译】《陈太丘与友期》是出自《世说新语·方正》的一则短文,讲述的是魏晋时期一位名叫陈寔(字仲弓)的人物与其朋友约定同行的故事。文章通过对话展现了古人讲究诚信、守礼的风尚,也体现了当时社会对礼仪和人伦关系的重视。
一、
本文讲述了陈太丘(即陈寔)与一位朋友约好一同出行,但朋友迟到,陈寔便独自前往。后来朋友赶到,责怪他不等自己。陈寔解释说:“我等待了你很久,你却迟迟不来,我便先行一步。”朋友听后感到惭愧,并向陈寔道歉。故事通过这一事件,表现了陈寔的守信与君子之风。
二、原文与翻译对照表
原文 | 翻译 |
陈太丘与友期行,期日中。 | 陈太丘和一位朋友约定一起出行,约定在中午时分。 |
过中不至,太丘舍去,去后乃至。 | 过了中午朋友还没到,陈太丘便离开了,离开后朋友才到。 |
元方时年七岁,门外戏。 | 元方当时只有七岁,在门外玩耍。 |
客问元方:“尊君在不?” | 朋友问元方:“你父亲在吗?” |
答曰:“待君久不至,已去。” | 元方回答:“他等你很久,你没来,已经走了。” |
友人便怒曰:“非人哉!与人期行,相委而去。” | 朋友生气地说:“真不是人啊!和别人约好一起走,却丢下我一个人走了。” |
元方曰:“君与家君期日中。日中不至,则是无信;对子骂父,则是无礼。” | 元方说:“您和我父亲约定在中午,中午没到,就是没有信用;当着孩子的面骂他的父亲,就是没有礼貌。” |
友人惭,下车引之。 | 朋友感到惭愧,下车想拉元方。 |
元方入门不顾。 | 元方头也不回地进了门。 |
三、文章主旨
《陈太丘与友期》通过一个简单的对话场景,传达了“守信”与“知礼”的重要性。文中不仅展现了陈寔作为长辈的诚信,也突出了元方作为一个孩童的机智与正直。整篇文章语言简练,寓意深刻,是古代教育中强调道德修养的经典篇章之一。
四、结语
这篇文章虽短,却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,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对诚信、礼仪的高度重视。无论是从文学价值还是道德教育的角度来看,《陈太丘与友期》都是一篇值得深入学习和思考的作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