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胁肩谄笑出处于哪里】“胁肩谄笑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来形容人为了讨好别人而表现出卑躬屈膝、阿谀奉承的样子。这个成语的出处和含义在古代文献中有所记载,但现代人对其来源却知之甚少。本文将从成语的出处、释义、用法及常见误用等方面进行总结,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相关信息。
一、成语出处
“胁肩谄笑”最早见于《左传·昭公二十年》。原文如下:
> “胁肩谄笑,左右顾而言他。”
这句话的意思是:人们为了迎合他人,做出夸张的表情和姿态,甚至不敢直视对方,只能左右张望,回避正题。
不过,需要注意的是,“胁肩谄笑”作为一个完整成语,其正式使用可能是在后世的文学作品中逐渐形成的。唐代以后,这一表达被广泛用于描写谄媚之人的心态和行为。
二、成语释义
| 词语 | 含义 |
| 胁肩 | 把肩膀缩起来,表示恭敬或紧张 |
| 谄笑 | 以讨好为目的的笑容 |
| 整体意思 | 形容人为了讨好别人,做出过分谦卑、虚伪的笑容和姿态 |
三、成语用法
1. 用于描写人物性格
如:“他为人圆滑,常常胁肩谄笑,让人难以信任。”
2. 用于讽刺社会现象
如:“在官场中,很多人为了升迁,不得不胁肩谄笑,趋炎附势。”
3. 用于文学作品
如:“小说中描写了那个小人胁肩谄笑、巴结权贵的情节。”
四、常见误用与辨析
| 正确用法 | 常见误用 | 说明 |
| 胁肩谄笑形容人卑躬屈膝 | 胁肩谄笑形容人表情自然 | 成语强调的是刻意讨好,而非正常表情 |
| 多用于贬义 | 有时被误用为中性词 | 应注意语境,避免褒义使用 |
| 多用于书面语 | 有时被误用于口语 | 成语较为文雅,适合正式场合 |
五、总结
“胁肩谄笑”出自《左传》,原意是形容人为了迎合他人而做出过分谦卑的姿态和笑容。该成语多用于贬义,用来批评那些阿谀奉承、趋炎附势的人。在现代使用中,应注意其语义和语境,避免误用。了解成语的出处和用法,有助于更准确地运用语言,提升表达的深度和准确性。
表格总结
| 项目 | 内容 |
| 成语 | 胁肩谄笑 |
| 出处 | 《左传·昭公二十年》 |
| 释义 | 形容人为了讨好别人,做出过分谦卑、虚伪的笑容和姿态 |
| 用法 | 描写人物性格、讽刺社会现象、文学作品中使用 |
| 语义 | 贬义 |
| 常见误用 | 误用为中性词、误用于口语 |
| 适用场景 | 书面语、正式场合 |
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,“胁肩谄笑”不仅是一个具有历史渊源的成语,更是一种对人性弱点的深刻描绘。在日常交流和写作中,正确理解和使用这一成语,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表达思想,增强语言的表现力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