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愚公移山成语故事出处】“愚公移山”是一个广为流传的成语,寓意着坚持不懈、持之以恒的精神。这个成语来源于中国古代的一则寓言故事,出自《列子·汤问》。它不仅是中国文化中的经典故事,也常被用来激励人们面对困难时要有毅力和决心。
以下是对“愚公移山”成语故事出处的总结与整理:
一、成语出处总结
| 项目 | 内容 |
| 成语名称 | 愚公移山 |
| 出处 | 《列子·汤问》 |
| 作者 | 列子(战国时期道家思想家) |
| 故事背景 | 古代有一位名叫愚公的老人,因门前有两座大山阻碍出行,决定带领家人挖山开路。 |
| 故事核心 | 表现了不畏艰难、坚持不懈的精神。 |
| 后世影响 | 成为中华文化中励志精神的象征,常用于鼓励人们面对困难不放弃。 |
二、故事简述
《列子·汤问》中记载:愚公年近九旬,面对门前的太行、王屋二山,觉得出行不便,于是决定带领子孙一起挖山。邻居智叟嘲笑他“以残年余力,曾不能毁山之一毛”,但愚公坚定地说:“虽我之死,有子存焉;子又生孙,孙又生子;子子孙孙无穷匮也,而山不加增,何苦而不平?”最终感动天帝,派神将山移走。
三、成语含义
“愚公移山”比喻做事有毅力、不怕困难、坚持不懈,即使力量微小,也能通过长期努力实现目标。这一成语强调的是“坚持”与“信念”的重要性,而非单纯地追求效率或结果。
四、现代应用
在现代社会中,“愚公移山”常被用来形容那些在科研、学习、创业等过程中,面对巨大挑战仍不轻言放弃的人。它不仅是对个人意志的肯定,也是对集体奋斗精神的赞美。
五、相关典故对比
| 典故 | 出处 | 相似点 |
| 铁杵磨针 | 《方舆胜览》 | 坚持不懈、终成大事 |
| 精卫填海 | 《山海经》 | 不屈不挠、持之以恒 |
| 井底之蛙 | 《庄子》 | 视野狭窄,缺乏远见 |
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,“愚公移山”不仅是一个成语,更是一种精神象征。它提醒我们,在面对困难时,只要心中有信念,行动有毅力,就一定能够克服一切障碍。


